综合评述常州二级安装工程造价工程师考试作为江苏省专业技术人才资格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考试内容紧密围绕安装工程造价的实务操作与理论知识,旨在选拔具备独立编制、审核安装工程概预算及处理造价纠纷能力的专业人才。真题例题是考生洞察考试风向、把握核心考点的关键窗口。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考试不仅注重对《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等核心法规文件的精确理解,更强调理论与实际工程案例的结合,考查考生在复杂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点覆盖广泛,从基础的工程识图、材料设备价格确定,到复杂的工程量清单编制、综合单价分析、施工图预算与结算审核,乃至最新的全过程工程咨询、BIM技术应用对造价的影响等前沿话题均有涉猎。
因此,备考过程绝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而应通过深入研究真题例题,吃透每一个考点背后的原理、方法和易错点,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并辅以大量的模拟练习,才能在实际考试中从容应对,顺利通过考核。
下面呢将结合典型例题,对核心考点进行详细解析。
安装工程造价工程师考试真题例题及考点解析

一、 安装工程识图与工程量计算

安装工程识图是造价工作的基础,能否准确理解设计意图,直接关系到工程量计算的正确性。考题常以给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电气照明等典型系统的施工图为背景,要求考生进行工程量计算或判断计算规则的适用性。


例题1:

根据提供的某办公楼卫生间的给排水施工图(系统图、平面图),计算DN25的镀锌钢管(螺纹连接)的工程量。图纸中标注:从立管接出的水平支管长度为2.5米,连接一个延时自闭式冲洗阀蹲式大便器,大便器进水管阀门前需安装一段0.15米的管道。


考点解析:

此题核心考点在于对《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中管道工程量计算规则的掌握。

  • 规则理解:管道安装工程量按设计图示管道中心线长度以“米”计算,不扣除阀门、管件及各种井类所占长度。这是基本原则。
  • 关键细节:题目中“大便器进水管阀门前需安装一段0.15米的管道”是一个易错点。这部分管道虽然短,但属于构成大便器安装工作内容的一部分,还是应单独计入管道工程量?根据规范,成组安装的卫生器具,其给水、排水管道连接已包含在卫生器具的安装定额内,除非定额另有说明。对于延时自闭式冲洗阀蹲式大便器,其定额工作内容通常包括了与供水管道的连接。
    因此,这0.15米的管道长度不应再单独计入DN25镀锌钢管的工程量中。正确答案应为2.5米。
  • 易错点:考生容易将卫生器具自带的短管与系统管道混淆,导致多算工程量。必须清晰区分“管道安装”与“设备安装”的界限。

例题2:

在电气照明系统中,如何计算管内穿线的工程量?若图纸标注某回路采用BV-3×2.5mm²导线,穿SC20钢管暗敷,水平长度为15米,配电箱高度为1.8米,楼板厚度为0.12米,开关安装高度为1.3米,请计算该回路导线的总长度。


考点解析:

此题考查电气配线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是考试中的高频考点。

  • 计算规则:管内穿线工程量按“单线”延长米计算,即需要乘以导线根数。线路进入配电箱、柜、板时,按规定预留长度应计入工程量。
  • 长度构成:导线总长度 = (水平长度 + 垂直长度) × 导线根数 + 预留长度。
  • 垂直长度分析:从配电箱(安装高度1.8米)引下至楼板(高度0米)的垂直长度为1.8米。导线从楼板内敷设至开关位置,需要从楼板引上至开关(安装高度1.3米),垂直长度为1.3米 - 0.12米(楼板厚)= 1.18米。
    因此,总的垂直路径为:1.8米(下) + 1.18米(上)= 2.98米。
  • 预留长度:根据规范,导线进入配电箱的预留长度一般为“箱体半周长”。若题目未给出箱体尺寸,通常按标准预留或忽略,若明确要求考虑,则需加上。本题未提供箱体尺寸,可暂不考虑或说明。
  • 计算过程:导线总长度 = [15米(水平) + 2.98米(垂直)] × 3(根) = 17.98 × 3 = 53.94米。若考虑配电箱预留,则还需加上预留长度×根数。
  • 核心要点:必须理解“单线”概念,准确计算垂直方向的路径,并熟练掌握各种情况下的预留长度规定。


二、 工程量清单编制与综合单价确定

此部分是考试的重中之重,考查考生将图纸转化为标准化计价文件的能力,涉及清单项目设置、项目特征描述、工程量计算规则应用以及综合单价的组价过程。


例题3:

某通风空调工程需要安装一台吊顶式新风机组,型号为XZY-2000,风量2000m³/h,机组本身自带弹簧减振吊架。请编制该新风机组安装的工程量清单项目,并简述在确定综合单价时,哪些内容不应再另行计算费用。


考点解析:

此题考查清单项目编码、名称、特征描述以及定额工作内容的理解。

  • 清单编制:项目编码应遵循安装工程分类,如030901001xxx(通风空调设备安装—空调器)。项目名称应为“吊顶式新风机组安装”。项目特征描述需包括:名称(吊顶式新风机组)、型号(XZY-2000)、风量(2000m³/h)、安装方式(吊装)、减振方式(弹簧减振吊架)。
  • 综合单价内涵:综合单价包括完成一个规定清单项目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和利润,并考虑风险因素。
  • 不再另行计费的内容:根据定额工作内容,设备本体自带的支架、减振装置的安装通常已包含在设备安装定额子目内。
    因此,弹簧减振吊架的安装费不应再单独列项计算。
    除了这些以外呢,设备本体的费用属于设备费,计入清单的“设备费”一栏,也不包含在安装的综合单价中。基础浇筑(如有)、设备本身的价款、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的调试等费用均不包含在内。
  • 易错点:混淆设备费与安装费,将设备自带附件重复计费。准确理解定额子目的工作内容是避免此类错误的关键。

例题4:

某室内DN65消防喷淋管道采用镀锌钢管,沟槽式连接。已知该分部分项工程量为150米,人工单价为120元/工日,镀锌钢管市场价为85元/米,沟槽管件按设计用量计算,暂估主材费为5000元。查某地区安装工程计价定额,该子目定额基价为350元/10米(其中人工费150元/10米,材料费180元/10米,机械费20元/10米),定额中镀锌钢管含量为10.15米/10米,管件含量为“详见说明”(通常按实计算)。若企业管理费率为40%(以人工费为计费基础),利润率为20%(以人工费+机械费为计费基础),不考虑价差调整和风险,试计算该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


考点解析:

此题是典型的综合单价计算题,考查对组价流程的全面掌握。

  • 计算步骤
    1. 计算定额单位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题目给出的是10米的基价,需先计算每米单价。人工费/米 = 150元 / 10米 = 15元/米。材料费/米(不含主材差)= 180元 / 10米 = 18元/米。机械费/米 = 20元 / 10米 = 2元/米。
    2. 计算主材费:定额消耗量为10.15米/10米,即1.015米/米。主材费/米 = 85元/米 × 1.015 = 86.275元/米。管件费为暂估价,需分摊到每米管道:5000元 / 150米 = 33.333元/米。
    3. 计算每米直接工程费(人+材+机):人工费:15元。材料费:18元(辅材等)+ 86.275元(钢管主材)+ 33.333元(管件主材)= 137.608元。机械费:2元。小计:15 + 137.608 + 2 = 154.608元/米。
    4. 计算每米企业管理费和利润:企业管理费 = 人工费 × 费率 = 15元/米 × 40% = 6元/米。利润 = (人工费 + 机械费) × 费率 = (15 + 2) × 20% = 3.4元/米。
    5. 计算综合单价:综合单价 = 直接工程费 + 企业管理费 + 利润 = 154.608元/米 + 6元/米 + 3.4元/米 = 163.948元/米 ≈ 163.95元/米(保留两位小数)。
  • 考点精髓:清晰区分定额基价内的材料费与未计价主材费;掌握企业管理费和利润的不同计费基础;准确进行主材消耗量的换算。此类计算要求考生细心,单位换算和步骤不能出错。


三、 施工图预算与结算审核

本部分考查考生对造价形成全过程的理解,特别是对预算书、结算书的审查能力,常以案例分析题形式出现,涉及工程量误差、定额套用错误、费用计取不合理、合同条款应用等问题。


例题5:

某项目结算审核中发现,施工单位在报送的电气配管结算书中,将SC20焊接钢管暗敷的工程量按照“延长米”计算后,又单独计算了“焊弯”的制作安装工程量。此做法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考点解析:

此题考查对定额综合性的理解。

  • 合理性判断:不合理。
  • 理由阐述:在《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中,“电线管敷设”或“钢管敷设”这类定额子目,其工作内容通常是综合性的,已经包含了测位、划线、打眼、埋螺栓、锯管、套丝、煨弯、配管、接地、刷漆等全部操作过程。其中,“煨弯”(即焊弯)是管道敷设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工序,其人工、材料和机械消耗已经摊销在管道敷设的定额基价内。
    因此,将“焊弯”单独列项计算,属于重复计费
  • 审核要点:结算审核时,必须仔细核对定额子目的工作内容,防止施工方将已包含在综合单价内的工序拆解出来重复报价。这是审核工作中常见的争议点之一。

例题6:

某安装工程合同约定,主要材料价格风险由发包人承担,波动超过±5%时调整价差。施工期间,Φ20mm镀锌钢管投标单价为60元/米,施工期间平均市场价格为75元/米。该材料总用量为1000米。试计算发包人应补偿施工单位的材料价差金额。


考点解析:

此题考查合同价款调整中材料价差的计算。

  • 风险范围界定:合同约定的风险幅度为±5%。计算风险幅度值:60元/米 × 5% = 3元/米。
    因此,价格波动在57元/米至63元/米之间时,不调整。
  • 价差计算:现行价格75元/米,超出投标单价60元/米,且涨幅(15元/米)已超过3元/米的风险幅度,故应调整。调整的原则通常是:只调整超出风险幅度的部分。
  • 计算过程:应调整的价差 = (现行价格 - 投标单价 × (1+风险系数)) × 消耗量。即:应调整价差 = [75 - 60 × (1+5%)] × 1000 = [75 - 63] × 1000 = 12元/米 × 1000米 = 12,000元。
  • 核心考点:准确理解“风险幅度”的含义,掌握价差计算的公式。注意是调整“超出”部分,而不是全部价差。如果价格下跌,计算方法类似,由发包方扣回价差。


四、 法规与前沿知识

考试不仅考查计算能力,也对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行业发展趋势有所涉及。


例题7:

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简述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的编制依据有何主要区别。


考点解析:

此题考查对计价规范核心概念的掌握。

  • 招标控制价的编制依据:强调权威性社会平均水平。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计价定额和计价办法;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及相关资料;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及有关要求;与建设项目相关的标准、规范、技术资料;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发布的工程造价信息(当工程造价信息没有发布时,参照市场价);其他的相关资料。
  • 投标报价的编制依据:强调企业个体性市场竞争性。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企业定额(反映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计价办法;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及其补充通知、答疑纪要;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及相关资料;施工现场情况、工程特点及拟定的投标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与建设项目相关的标准、规范等技术资料;市场价格信息或自主确定的材料价格;其他的相关资料。
  • 核心区别:招标控制价反映的是社会平均成本,需依据政府发布的定额和信息价;投标报价反映的是企业个别成本,核心依据是企业自身的定额和市场询价,可以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

例题8:

简述BIM技术在安装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可带来哪些益处。


考点解析:

此题考查对行业新技术的了解程度。

  • 提高工程量计算效率与准确性:BIM模型包含丰富的构件信息,可自动生成工程量,减少人工识图、计算带来的错误和遗漏,大大提升效率。
  • 支持全过程造价管理:在设计阶段进行方案比选和概算分析;在招投标阶段快速生成准确的工程量清单;在施工阶段进行动态成本控制、变更管理、进度款支付审核;在结算阶段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撑。
  • 加强各专业协同,减少冲突与变更:通过碰撞检查,提前发现管道、桥架等各专业之间的空间冲突,避免施工阶段的返工,从而减少因设计变更引起的费用增加。
  • 提升数据共享与可视化能力:所有造价数据与三维模型关联,可视化程度高,便于各方理解沟通,为决策提供直观依据。

通过对以上不同类型真题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常州二级安装工程造价工程师考试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细致的计算能力和灵活的实务应用能力。备考时,务必以官方教材和计价依据为根本,辅以大量真题和模拟题练习,特别是对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要反复锤炼,做到举一反三,方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