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表

石景山区一级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考试真题例题及考点解析综合评述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级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考试紧密围绕国家及行业最新规范,旨在选拔具备高水平专业能力的工程造价人才。考试内容不仅涵盖水利工程造价的通用理论与方法,更注重与区域特点相结合的实践应用能力考查。真题设计严谨,通常涉及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合同价款管理、工程结算与审计等核心领域,同时强调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造价管控能力。考点解析显示,考试不仅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等核心法规文件,更强调在复杂实际案例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成本控制、变更索赔、价格调整等现实问题的能力。对考生而言,深入理解定额使用规则、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动态、具备扎实的识图与计量能力是成功通过考试的关键。备考需结合历年真题进行系统性训练,强化计算分析与实践应用技能,方能应对考试中对综合素养的高标准要求。水利工程造价构成与计算
水利工程造价的核心在于其构成的完整性与计算的精确性。考试中,此类题目通常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工程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及材料价格信息,完整计算某一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总造价。
真题例题示例:某石景山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需修建一段M7.5浆砌石挡土墙。已知设计断面尺寸为上底0.5m,下底1.5m,高3m,长度100m。根据地质条件,需开挖梯形基槽,上底宽2.5m,下底宽2m,深1.5m。请计算该挡土墙工程的直接工程费(不含措施费、规费及税金)。主要参考信息:人工预算单价为120元/工日;M7.5水泥砂浆单价为280元/m³;块石材料单价为85元/m³(均包含运杂费);机械使用费暂按人工费的20%计取。相关定额参考:浆砌石挡土墙砌筑需1.2工日/m³砂浆,消耗块石1.1m³/m³砌体,消耗砂浆0.35m³/m³砌体;土方开挖需0.5工日/m³。
考点解析:
- 工程量的准确计算:这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基础。考生必须能根据几何尺寸正确计算挡土墙砌体体积和土方开挖体积。挡土墙体积 = [(上底+下底)×高/2] × 长度 = [(0.5+1.5)×3/2] × 100 = 300 m³。基槽土方开挖体积 = [(上底宽+下底宽)×深/2] × 长度 = [(2.5+2)×1.5/2] × 100 = 337.5 m³。
- 定额的正确套用与换算:考题通常不会直接给出完全匹配的定额,需要考生理解定额子目的工作内容、计量单位和消耗量含义。本题需分别套用土方开挖和浆砌石砌筑定额。
- 工料机费用的计算:需根据定额消耗量和给定的预算价格,逐步计算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然后汇总得出直接工程费。
- 人工费计算:砌筑人工 = 300 m³砌体 × 1.2 工日/m³ × 120元/工日 = 43,200元。开挖人工 = 337.5 m³土方 × 0.5 工日/m³ × 120元/工日 = 20,250元。总人工费 = 43,200 + 20,250 = 63,450元。
- 材料费计算:砂浆消耗量 = 300 m³砌体 × 0.35 m³/m³ = 105 m³。块石消耗量 = 300 m³砌体 × 1.1 m³/m³ = 330 m³。材料费 = (105 m³ × 280元/m³) + (330 m³ × 85元/m³) = 29,400 + 28,050 = 57,450元。
- 机械费计算:按题意,机械费 = 总人工费 × 20% = 63,450 × 0.2 = 12,690元。
- 直接工程费汇总:人工费 + 材料费 + 机械费 = 63,450 + 57,450 + 12,690 = 133,590元。
此考点深刻考查了考生对工程造价最基本“量、价、费”计算流程的掌握程度,任何一步计算错误都会导致最终结果偏离。
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应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现行水利工程招投标和价款结算的主要方式,因此是该考试的重中之重。题目常以编制工程量清单报价或分析清单综合单价的形式出现。
真题例题示例:根据《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某河道整治项目的工程量清单中有一项“土方开挖(一类土,运距1km内)”,工程量为50,000m³。投标人根据施工方案、企业定额及市场询价,确定如下信息:挖掘机挖装土方直接费为8.5元/m³,自卸汽车运输(载重8t)直接费为5.2元/m³(已含1km运距),管理费费率取12%(以直接费为计费基础),利润率为8%(以直接费+管理费为计费基础)。请计算该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
考点解析:
- 清单项目综合单价的组成:考生必须清晰记忆并理解综合单价的经典计算公式:综合单价 = (人工费 + 材料费 + 施工机具使用费 + 管理费 + 利润) / 清单工程量。但在本题中,直接费已合并给出。
- 费用计算基数的准确把握:管理费和利润的计算基数不同,这是易错点。管理费以“直接费”为基数,而利润以“直接费+管理费”为基数。
- 分步计算过程:
- 第一步:计算完成该清单项目所需的总直接费。直接费 = (挖装单价 + 运输单价) × 工程量 = (8.5 + 5.2) × 50,000 = 13.7 × 50,000 = 685,000元。
- 第二步:计算总管理费。管理费 = 总直接费 × 管理费率 = 685,000 × 12% = 82,200元。
- 第三步:计算总利润。利润 = (总直接费 + 总管理费) × 利润率 = (685,000 + 82,200) × 8% = 767,200 × 8% = 61,376元。
- 第四步:计算该清单项目总价。总价 = 直接费 + 管理费 + 利润 = 685,000 + 82,200 + 61,376 = 828,576元。
- 第五步:计算综合单价。综合单价 = 总价 / 清单工程量 = 828,576 / 50,000 = 16.57元/m³(通常保留两位小数)。
- 规范性与单位:最终答案必须明确单位是“元/m³”,并符合报价的常规精度要求。
此题综合考查了对清单计价规则、费用构成、计算逻辑的熟练掌握,要求考生具备严谨的财务计算思维。
合同价款调整与工程结算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环境复杂,合同价款在施工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发生调整是常态。如何依法依规处理价差调整、工程变更、现场签证和索赔,是高级造价工程师必备技能,也是考试难点。
真题例题示例:某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约定,钢材价格波动超过±5%时,超出部分可进行调整。投标报价时螺纹钢(Φ20mm)的基准价格为4,200元/吨。施工期间,某期完成工程量为1000吨,该期工程信息价显示螺纹钢(Φ20mm)平均价格为4,600元/吨。请计算该期钢材因价格波动需调整的价款差额。
考点解析:
- 调价公式的理解与应用:核心是掌握“风险幅度”内的价格由承包人承担,超出部分由发包人承担或受益的原则。
- 计算风险幅度:首先计算允许价格波动的范围。风险幅度 = 基准价格 × 5% = 4,200 × 0.05 = 210元/吨。
因此,价格不调整的范围为4,200 - 210 = 3,990元/吨 至 4,200 + 210 = 4,410元/吨。 - 判断与计算价差:当期信息价4,600元/吨已超过上限4,410元/吨,故需要调整。调整的原则是只调整超出风险幅度的部分。当期应予以调整的价差 = (当期价格 - 价格上限) = (4,600 - 4,410) = 190元/吨。注意,不是(4,600 - 4,200)=400元/吨。
- 计算总调整金额:该期总价差调整金额 = 应予以调整的价差 × 当期实际消耗量(或结算量)= 190元/吨 × 1000吨 = 190,000元。此笔费用应追加到当期工程进度款中。
- 扩展考点:如果价格下跌至低于下限,则计算方式为 (价格下限 - 当期价格),此部分价差应从工程款中扣除。考题还可能结合价格指数法进行调价,需考生熟悉不同调价方法的公式和应用场景。
此考点不仅考查计算,更考查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和对公平风险分担原则的把握,要求考生具备严谨的合同管理思维。
设计与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优化造价工程师不应仅是被动的算量计价者,更应是主动的成本管控者。考试中常出现通过不同施工方案的经济性比较,来选择最优方案的题目,体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理念。
真题例题示例:某水利工程需进行基坑降水,现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管井降水。一次性投资(设备、打井等)为35万元,每日运行费用为1200元。方案二:轻型井点降水。一次性投资为20万元,每日运行费用为2500元。预计降水周期为90天。请通过计算判断哪个方案更经济?若降水周期不确定,两个方案的临界点工期是多少天?
考点解析:
- 总成本比较法:这是最基础的优化方法。需计算每个方案在预定工期下的总成本,总成本最低者最优。
- 方案一总成本 = 一次性投资 + 运行费用 × 工期 = 350,000 + 1200 × 90 = 350,000 + 108,000 = 458,000元。
- 方案二总成本 = 200,000 + 2500 × 90 = 200,000 + 225,000 = 425,000元。
- 比较可知,在90天工期下,方案二总成本更低,更经济。
- 临界点(盈亏平衡点)分析:这是更深层次的考点,要求建立方程,求解使两个方案总成本相等的工期。设临界工期为T天。
- 方案一总成本:350,000 + 1200T
- 方案二总成本:200,000 + 2500T
- 令两者相等:350,000 + 1200T = 200,000 + 2500T
- 解方程:350,000 - 200,000 = 2500T - 1200T -> 150,000 = 1300T -> T = 150,000 / 1300 ≈ 115.38天。
- 结论:当预计工期小于115.38天时,方案二(轻型井点)总成本更低;当预计工期大于115.38天时,方案一(管井降水)总成本更低。这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题考查了造价工程师的动态成本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要求能够将数学工具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中,实现成本的预控和优化。
水利工程概算与竣工财务决算此部分涉及项目前期和后期,考查考生对全局造价文件的编制和理解能力,尤其是对竣工财务决算中各种表格的勾稽关系和资产划分的掌握。
真题例题示例:某水库工程竣工后,编制的竣工财务决算报表显示:“交付使用资产”总值为5.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为5.2亿元,“流动资产”为0.15亿元,“无形资产”为0.45亿元。已知该工程的建设成本(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等合计)为5.7亿元。请分析可能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建设成本与交付使用资产总值不一致的原因)。
考点解析:
- 理解基本概念:建设成本是形成资产的基础,但交付使用的资产价值并不完全等于建设成本。待摊投资的分摊是产生差异的核心原因之一。
- 待摊投资的分摊: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管理费、征地拆迁费、勘察设计费、可行性研究费、借款利息等,不能直接计入某项资产,需作为“待摊投资”在竣工后,按一定比例(如实际发生比例或概算比例)分摊计入各项交付使用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中。
- 资产划分的准确性:建设成本中可能包含了一些应形成流动资产(如为生产准备的工具、器具)和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专利权)的投资,这些需要在决算时从总投资中准确剥离出来,分别计入相应资产科目。
- 导致差异的具体原因:
- 待摊投资成功分摊:5.7亿的建设成本中,可能包含了0.5亿的待摊投资。这0.5亿需要全部分摊到5.2亿的固定资产、0.15亿的流动资产和0.45亿的无形资产上,从而使得这三项资产的总和(5.2+0.15+0.45=5.8亿)大于直接工程投资(5.7-0.5=5.2亿)。这属于正常且正确的财务操作。
- 其他因素:还可能包括资产清点中的盘盈盘亏、设备购置费中的备品备件(应计入流动资产)划分等因素。
此考点跳出了简单的数字计算,深入到造价管理的后端和财务层面,考查考生对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宏观理解,以及对财经法规的熟悉程度。
通过对以上五大核心板块的真题例题与考点的深入剖析,可以看出石景山区一级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考试是一项全面检验考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高水平测评。备考者必须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既要夯实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清单计价等基础技能,又要提升在合同管理、技术经济优化、竣工决算等领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决策水平。紧密结合北京地区及石景山区的工程实践特点,关注行业最新政策与价格动态,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案例练习,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