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家界二级交通运输造价工程师考试真题例题及考点解析的综合评述张家界作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旅游专线、索道等项目的规划与造价管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行业要求。二级交通运输造价工程师考试旨在选拔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工程造价人才,以满足此类特殊交通工程项目对成本精准控制的迫切需求。针对张家界地区的考试内容,虽无官方发布的完整历年真题,但基于考试大纲和行业实践,其命题方向必然深度结合湖南省及张家界市交通运输工程的特点,例如山区公路的高边坡防护、桥隧比高的造价控制、旅游交通设施的独特工艺要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额外成本考量等。真题例题的解析不仅是对知识点的简单回顾,更是对考生将理论应用于复杂现实场景能力的综合检验。考点解析需深入剖析题目背后的原理、计算规则、政策依据及易错环节,引导考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敏锐的成本意识。理解这些考点,对于备考者而言,是把握考试脉络、提升应试能力的关键。
下面呢将结合考试常考模块,模拟具有张家界地域特色的典型例题,并进行深入、细致的考点解析,以期为考生提供有价值的复习参考。
一、 工程造价构成与计算

该部分是考试的基础核心,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交通运输工程总投资的构成要素,并能进行准确计算。

例题模拟:

某张家界山区旅游公路项目,其建筑安装工程费中,直接工程费为5000万元,其中人工费为1200万元,材料费为3000万元,施工机械使用费为800万元。措施费费率为5%,企业管理费费率为7%,利润率为5%(以直接费为计算基础),规费综合费率为8%(以人工费为计算基础),增值税税率为9%。试计算该项目的建筑安装工程费。

考点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详细计算过程,需要考生清晰理解各项费用的计算基础和先后顺序。

  • 考点一:费用构成层次关系。建筑安装工程费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四大部分组成。直接费又分为直接工程费和措施费。计算时必须遵循“直接工程费 → 措施费 → 直接费 → 间接费(企业管理费、规费)→ 利润 → 税金”的逻辑链条,不可颠倒。
  • 考点二:计算基础的准确判定。这是本题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措施费和企业管理费的计算基础是“直接工程费”还是“直接费”(即直接工程费+措施费),利润的计算基础是“直接费”还是“人工费与机械费之和”,规费的计算基础是“人工费”还是“直接费”,都需要根据题目给定条件严格确定。本题明确措施费、企业管理费、利润以“直接费”为基数,规费以“人工费”为基数。
  • 考点三:计算步骤
    1. 计算直接费:首先需计算措施费。措施费 = 直接工程费 × 措施费率 = 5000万元 × 5% = 250万元。则直接费 = 直接工程费 + 措施费 = 5000 + 250 = 5250万元。
    2. 计算间接费
      • 企业管理费 = 直接费 × 企业管理费率 = 5250万元 × 7% = 367.5万元。
      • 规费 = 人工费 × 规费综合费率 = 1200万元 × 8% = 96万元。
      • 间接费合计 = 企业管理费 + 规费 = 367.5 + 96 = 463.5万元。
    3. 计算利润:利润 = 直接费 × 利润率 = 5250万元 × 5% = 262.5万元。
    4. 计算税前造价:税前造价 = 直接费 + 间接费 + 利润 = 5250 + 463.5 + 262.5 = 5976万元。
    5. 计算税金:税金 = 税前造价 × 增值税税率 = 5976万元 × 9% = 537.84万元。
    6. 计算建筑安装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 = 税前造价 + 税金 = 5976 + 537.84 = 6513.84万元。

通过此题,考生应牢固掌握费用组成的“树状结构”和各费用项的计算基数,这是进行任何造价计算的前提。


二、 工程定额的应用与换算

定额是确定工程造价的标准,能否正确套用和换算定额,直接关系到造价结果的准确性。在张家界这样的山区,定额应用需考虑更多特殊工况。

例题模拟:

某张家界景区步道维修工程,需现浇C30混凝土台阶,设计图纸显示混凝土用量为85立方米,施工方案采用人工搅拌、胶轮车运输混凝土,运输距离为150米。根据现行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现浇混凝土台阶的定额编号为[X-X-X],定额单位为10立方米,基价为3500元/10立方米。其人工消耗量为25工日/10立方米,材料消耗中C30混凝土为10.2立方米/10立方米,水为3立方米/10立方米;机械消耗中混凝土搅拌机(400L)为0.5台班/10立方米,胶轮车为5台班/10立方米。已知当地人工预算单价为120元/工日,C30混凝土的市场信息价为450元/立方米,水价为5元/立方米,混凝土搅拌机(400L)台班单价为280元/台班,胶轮车台班单价为15元/台班。试计算:(1)该分项工程的定额直接工程费;(2)若考虑山区施工降效,人工工日需乘以1.2的系数,计算调整后的直接工程费。

考点解析:

本题综合考察定额基价的组成、市场价与预算价的替换(即基价调整)、以及定额换算。

  • 考点一:定额基价的理解与调整。定额基价是采用定额编制期的价格水平计算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工程所在地的现行价格进行调整。调整公式为:调整后基价 = 原基价 + Σ[(现行单价 - 定额单价)× 消耗量]。但更稳妥的方法是直接使用现行单价重新计算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然后汇总。
  • 考点二:分项工程直接工程费计算。直接工程费 = (调整后)定额基价 × 工程数量 ÷ 定额单位。
    1. 首先计算调整后的定额基价(按10立方米计):
      • 人工费 = 25工日 × 120元/工日 = 3000元。
      • 材料费 = 10.2m³ × 450元/m³ + 3m³ × 5元/m³ = 4590 + 15 = 4605元。
      • 机械费 = 0.5台班 × 280元/台班 + 5台班 × 15元/台班 = 140 + 75 = 215元。
      • 调整后基价 = 人工费 + 材料费 + 机械费 = 3000 + 4605 + 215 = 7820元/10立方米。
    2. 计算分项工程直接工程费:工程数量为85立方米,定额单位为10立方米。直接工程费 = 7820元/10m³ × (85m³ / 10m³) = 7820 × 8.5 = 66470元。
  • 考点三:定额换算。当施工条件与定额条件不符时,需对定额进行换算。本题中“山区施工降效,人工工日乘以1.2的系数”是典型的定额换算情形。换算后的人工消耗量 = 25工日 × 1.2 = 30工日。
    1. 计算换算后的定额基价:
      • 人工费 = 30工日 × 120元/工日 = 3600元。
      • 材料费和机械费不变,仍为4605元和215元。
      • 换算后基价 = 3600 + 4605 + 215 = 8420元/10立方米。
    2. 计算调整后的直接工程费 = 8420元/10m³ × 8.5 = 71570元。

此考点要求考生对定额的“量”与“价”有清晰的认识,并能熟练进行因施工工艺、环境变化导致的系数调整。


三、 工程量清单计价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现行工程发承包的主要模式,重点考察清单编制和综合单价的计算。

例题模拟:

某张家界旅游客运枢纽的室外工程工程量清单中,有一项“挖沟槽土方”项目,清单工程量为2500立方米。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和施工方案,土壤类别为三类土,挖土深度为2.5米,弃土运距为3公里。投标人根据企业定额和施工经验确定:挖土方(三类土,深度2.5m内)的人工费为12元/立方米,材料费为1元/立方米,机械费为15元/立方米;自卸汽车运土(运距3km)的费用为8元/立方米。管理费费率按人工费的20%计取,利润费率按人工费和机械费之和的15%计取。不考虑风险费用。试计算该“挖沟槽土方”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

考点解析:

本题核心是掌握综合单价的组成和计算方式。综合单价 = (人工费 + 材料费 + 施工机具使用费 + 管理费 + 利润)÷ 清单工程量(但通常计算的是单位清单工程量下的费用,即元/立方米)。

  • 考点一:区分清单工程量与施工方案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是按图示尺寸净量计算,而投标人报价时需要根据施工方案计算实际要完成的各项工作内容的总费用。本题中,清单项目“挖沟槽土方”通常包含“挖土”和“运土”两个施工工序。虽然清单量是2500立方米,但计算综合单价时,应理解为完成1立方米清单工程量,需要完成1立方米的挖土和1立方米的运土工作(假设无放坡等增减)。
  • 考点二:综合单价的计算。需先汇总完成单位清单工程量所包含的所有施工工序的总费用,再计取管理费和利润。
    1. 计算完成1立方米清单工程量的合价(即分部分项工程费合价)
      • 人工费合价:12元/m³ (挖土) = 12元。
      • 材料费合价:1元/m³ (挖土) = 1元。
      • 机械费合价:15元/m³ (挖土) + 8元/m³ (运土) = 23元。
      • 小计: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 = 12 + 1 + 23 = 36元/m³。
    2. 计算管理费和利润
      • 管理费 = 人工费 × 费率 = 12元 × 20% = 2.4元。
      • 利润 = (人工费 + 机械费) × 费率 = (12元 + 23元) × 15% = 35元 × 15% = 5.25元。
    3. 计算综合单价:综合单价 = 人工费 + 材料费 + 机械费 + 管理费 + 利润 = 36元 + 2.4元 + 5.25元 = 43.65元/立方米。
  • 考点三:费用计取基数的约定。管理费和利润的计取基数通常在招标文件或合同中约定,可能是人工费、人工费与机械费之和、或直接工程费。本题明确给出了约定,考生需严格按照约定计算,不能混淆。

掌握清单计价模式,对于投标报价和工程结算至关重要。


四、 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与财务评价

此部分侧重于宏观决策,要求考生能对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

例题模拟:

为改善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交通,拟新建一条环保观光巴士专线。项目总投资估算为8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7500万元,流动资金为500万元。项目建设期2年,投资比例分别为40%和60%。项目运营期10年,预计年均营业收入为2000万元,年均经营成本为800万元。项目运营期末固定资产残值为400万元,流动资金全部回收。基准收益率为8%。试计算该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和财务净现值(FNPV),并判断其财务可行性。

考点解析:

本题考察静态和动态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与应用。

  • 考点一:静态投资回收期(Pt)。指以项目的净收益回收全部投资所需的时间。
    1. 计算期初总投资:7500万元(建设投资,在建设期投入) + 500万元(流动资金,通常在运营期初投入) = 8000万元。为简化计算,可认为总投资在运营期初已全部完成。
    2. 计算年均净收益:净收益 = 营业收入 - 经营成本 = 2000 - 800 = 1200万元/年。(注:静态投资回收期不考虑折旧和税金对现金流的影响,直接用净收益概念)。
    3. 计算静态投资回收期:Pt = 总投资 / 年均净收益 = 8000 / 1200 ≈ 6.67年。包括建设期在内的总回收期则为 2年(建设期) + 6.67年 = 8.67年。
  • 考点二:财务净现值(FNPV)。指按设定的基准收益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这是更科学的动态评价指标。
    1. 绘制或理清现金流量图:
      • 第1年:现金流出现金流 = -7500万 × 40% = -3000万元。
      • 第2年:现金流出现金流 = -7500万 × 60% = -4500万元。
      • 第3年(运营期第1年)至第12年(运营期第10年):每年净现金流入 = 2000 - 800 = 1200万元。
      • 第12年末(运营期末):额外回收固定资产残值400万元和流动资金500万元,合计900万元。
        也是因为这些吧,第12年的净现金流量为 1200 + 900 = 2100万元。
    2. 计算FNPV:FNPV = Σ(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 (1 + 基准收益率)^-t)
      • FNPV = [-3000/(1+8%)^1] + [-4500/(1+8%)^2] + [1200/(1+8%)^3] + [1200/(1+8%)^4] + ... + [1200/(1+8%)^11] + [2100/(1+8%)^12]
      • 计算过程(近似值):FNPV ≈ -3000/1.08 - 4500/1.1664 + 1200/1.2597 + 1200/1.3605 + 1200/1.4693 + 1200/1.5869 + 1200/1.7138 + 1200/1.8509 + 1200/1.9990 + 1200/2.1589 + 1200/2.3316 + 2100/2.5182
      • FNPV ≈ -2777.78 - 3858.02 + 952.61 + 881.99 + 816.66 + 756.17 + 700.16 + 648.23 + 600.30 + 555.87 + 514.72 + 833.97
      • FNPV ≈ 1624.88万元 > 0。
  • 考点三:财务可行性判断。判断准则:当FNPV ≥ 0时,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当FNPV < 0时,不可行。本题中FNPV > 0,故项目财务上可行。静态投资回收期(8.67年)小于项目计算期(12年),也从侧面提供了支持,但应以动态指标FNPV为主要决策依据。

此考点要求考生具备资金时间价值的观念,并能熟练运用折现公式进行动态经济评价。


五、 合同管理与工程结算

此部分涉及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是造价工程师实务工作的重点。

例题模拟:

张家界某山区公路隧道工程,施工合同采用单价合同,清单中“喷射混凝土”项目,综合单价为800元/立方米。施工过程中,由于遇到未预见的不良地质条件(溶洞),导致喷射混凝土的实际工程量比清单工程量增加了500立方米。根据合同条款,工程量偏差超过15%时,超过15%部分的综合单价应予调低,调整系数为0.9。该项目的清单工程量为2000立方米。试计算由于工程量增加,施工单位应得的喷射混凝土工程款。

考点解析:

本题考察工程量偏差下的合同价款调整,这是结算中的常见问题。

  • 考点一:工程量偏差的界定。首先需要计算工程量偏差的幅度。实际工程量 = 清单工程量 + 新增工程量 = 2000 + 500 = 2500立方米。工程量增加幅度 = (2500 - 2000) / 2000 = 25% > 15%。
    因此,触发了合同调价条款。
  • 考点二:调价原则的应用。合同通常规定,对于超过15%以外的工程量部分,采用调整后的单价进行计算。
    1. 计算不予调价部分的工程量上限:2000立方米 × (1 + 15%) = 2300立方米。这意味着,实际工程量在2300立方米以内的部分,仍按原综合单价800元/m³结算。
    2. 计算需要调价部分的工程量:2500立方米 - 2300立方米 = 200立方米。这200立方米属于超出15%的部分。
    3. 确定调整后的单价:调整后单价 = 原单价 × 调整系数 = 800元/m³ × 0.9 = 720元/m³。
  • 考点三:分段计算工程款。施工单位应得的喷射混凝土工程款由两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0~2300立方米):2300立方米 × 800元/立方米 = 1,840,000元。
    • 第二部分(2301~2500立方米):200立方米 × 720元/立方米 = 144,000元。
    • 合计工程款 = 1,840,000 + 144,000 = 1,984,000元。

如果未发生偏差,工程款为2500×800=2,000,000元。通过调价,建设单位节约了16000元,体现了风险共担的原则。考生必须熟练掌握这种分段计算的方法。


六、 交通运输工程技术与计量

本部分考察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张家界这类特殊地形地貌下的工程技术的理解。

例题模拟:

在张家界山区进行公路建设时,高填深挖路段常见。请简述高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圆弧滑动法(瑞典条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并说明在造价编制中,高边坡防护工程(如锚杆框架梁、抗滑桩等)的工程量应如何计算。

考点解析:

此题将技术与计量、造价相结合,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

  • 考点一: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圆弧滑动法假定边坡失稳时,滑动面为圆柱面(在横断面上表现为圆弧)。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可能滑动体上的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的比值(即安全系数)来判断边坡稳定性。计算步骤通常包括:
    1. 根据土质条件假设一个潜在的滑动圆弧。
    2. 将滑动土体垂直分条。
    3. 分析每个土条的受力(重力、条间力、滑动面上的法向力和抗剪力)。
    4. 忽略条间力的影响(瑞典条分法的简化),计算整个滑动体的抗滑力矩和滑动力矩。
    5. 计算安全系数Fs = 抗滑力矩 / 滑动力矩。通过试算多个滑动面,找到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最危险滑动面。
  • 考点二:防护工程的计量规则。这是造价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
    • 锚杆框架梁:通常分项计量。
      • 锚杆:按设计图示尺寸以长度(米)计算,区分锚杆直径、锚固长度、岩土类别。计价时包括钻孔、清孔、杆体制作安装、注浆、张拉锁定等全部工作内容。
      • 框架梁: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立方米)计算。包括土方开挖、钢筋制作安装、混凝土浇筑、养护等。
    • 抗滑桩:通常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立方米)计算。计价内容包括桩孔开挖(需区分土石类别、有无护壁)、钢筋制作安装、混凝土浇筑等。有时也按长度(米)计量,但需明确桩的断面尺寸。

掌握这些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准确理解设计意图,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特别是在张家界这样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避免因技术理解偏差导致造价失控。

通过对以上六个核心考点的模拟例题与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二级交通运输造价工程师考试不仅要求考生记忆公式和规范,更强调在具体工程场景(尤其是像张家界这样的典型山区旅游交通环境)中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备考者应立足于考试大纲,深入理解造价管理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各种计算规则和方法,并时刻关注行业最新政策与地方特点,方能从容应对考试,为日后胜任交通运输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