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述保定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一级交通运输造价工程师的需求持续旺盛。该考试是衡量专业人才技术水平的关键标尺,其真题例题及考点解析对于考生备考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综合分析历年考试趋势,保定考区的一级交通运输造价工程师考试紧密结合国家最新政策、行业规范以及河北省特别是保定地区的工程实践,呈现出考点覆盖全面、注重实践应用、紧跟技术前沿的鲜明特点。考试内容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公路、水运工程概预算编制,更深入涉及轨道交通、市政交通枢纽、智慧交通等新兴领域的造价管理,强调对全过程造价控制、合同管理、成本优化以及新材料新工艺造价确定能力的考查。真题例题往往以真实的工程案例为背景,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定额运用能力以及灵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因此,对真题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其背后的考点逻辑、解题思路和知识延伸,是考生突破考试难点、提升应试能力、最终顺利通过考试的必由之路。
下面呢将结合典型例题,对核心考点进行详细解析,为考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备考指引。
保定一级交通运输造价工程师考试真题例题及考点解析

一、 工程计量与计价基础考点解析

此部分是考试的基石,涉及造价管理的基本原理、工程量计算规则、费用构成等,是解答所有综合性题目的前提。

例题1(概念辨析题): 在交通运输工程项目中,下列关于“暂列金额”和“暂估价”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 暂列金额用于必然发生但暂时不能确定价格的项目,暂估价用于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项目。
  • B. 暂估价由投标人自主报价,暂列金额由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
  • C. 暂列金额和暂估价在竣工结算时都必须全部使用完毕,如有剩余归发包人所有。
  • D. 暂列金额用于合同签订时尚未确定或不可预见的所需材料、设备、服务的采购,暂估价用于招标阶段无法准确定价但必然要发生的专业工程、材料、设备等。

考点解析: 本题核心考查对工程造价中两个易混淆概念——“暂列金额”与“暂估价”的深度理解。其考点在于辨析两者的设立目的、使用范围和管理方式。

  • 定义与性质: 暂列金额是指招标人在工程量清单中暂定并包括在合同价款中的一笔款项,用于施工合同签订时尚未确定或者不可预见的所需材料、设备、服务的采购,以及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工程变更、合同约定调整因素出现时的工程价款调整以及发生的索赔、现场签证确认等的费用。它是一项应急费用,不一定发生。而暂估价是指招标人在工程量清单中提供的用于支付必然发生但暂时不能确定价格的材料、工程设备的单价以及专业工程的金额。它是一定会发生的费用,只是价格在招标阶段无法准确确定。
  • 管理权属: 暂列金额的使用权由发包人掌握,或经发包人批准后由承包人使用。暂估价的材料或专业工程最终需要通过招标或询价等方式确定供应商和价格,其管理涉及发包人和承包人的共同参与。
  • 结算处理: 暂列金额在结算时,按照实际发生项和金额进行支付,未发生的部分不予支付。暂估价在结算时,则按照最终确定的金额进行替换和结算。

据此分析,选项A和B的表述完全相反;选项C的说法错误,暂列金额未发生部分不支付;选项D准确描述了两者的本质区别。
因此,正确答案为D。备考时,考生需将此类概念与“计日工”、“总承包服务费”等列表对比,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例题2(计算应用题): 某高速公路路基土方工程,挖方段长度为2公里,设计断面面积为500平方米,填方段利用方为80,000立方米,远运利用方为20,000立方米,弃方为10,000立方米。已知挖方为天然密实方,填方为压实方,土的换算系数为:天然密实方:压实方=1.15:1。请计算该路段路基的计价方数量。

考点解析: 本题是典型的土石方工程计量考题,考点集中于土方体积换算计价方的概念。计价方是指在编制工程概预算时,作为计价基础的工程量,它不等于简单的挖方或填方,而是需要考虑利用、运输、压实等多种因素后的一个综合数量。

解题步骤如下:

  1. 计算总挖方量(天然密实方): 挖方量 = 断面面积 × 长度 = 500 m² × 2000 m = 1,000,000 m³(天然密实方)。
  2. 分析土方平衡: 题目已给出利用方和弃方数量,但需注意单位统一。所有给出的利用方和弃方都是基于天然密实方吗?通常,在土方计算中,若无特殊说明,挖方、利用方、弃方均按天然密实方计,填方按压实方计。题目中“利用方80,000立方米”和“弃方10,000立方米”应理解为天然密实方。
  3. 计算计价方: 计价方 = 挖方(天然密实方) + 填方(压实方)的借方(压实方) - 利用方(压实方)。但更简单的理解是:计价方 = [挖方(天然密实方) - 利用方(天然密实方)] + [填方(压实方) - 利用方(压实方)]。本题更直接的公式是:计价方 = 净弃方(天然密实方) + 借方(压实方)。由于填方总量 = 利用方(压实方)+ 借方(压实方),我们需要先求出填方总量和利用方的压实方体积。
    • 总填方量(压实方) = 利用方(压实方)+ 远运利用方(压实方)?不,题目中“利用方”和“远运利用方”都是利用方,只是运输距离不同。所以总利用方(天然密实方)= 80,000 + 20,000 = 100,000 m³。
    • 总利用方换算为压实方 = 100,000 m³(天然密实方) / 1.15 ≈ 86,956.52 m³(压实方)。
    • 但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总填方量(压实方)。我们需要通过挖方和弃方来反推填方量。根据土方平衡原则:挖方(天然密实方)= 利用方(天然密实方) + 弃方(天然密实方)。代入数据:1,000,000 = 100,000 + 10,000?显然不等(1,000,000 ≠ 110,000),说明题目中的利用方和弃方可能只是部分数据,或者理解有误。更合理的理解是:给出的利用方和弃方是相对于总挖方的一部分。总挖方1,000,000 m³(天然密实方)。其中,本桩利用方80,000 m³(天然密实方),远运利用方20,000 m³(天然密实方),弃方10,000 m³(天然密实方)。那么,剩余的挖方1,000,000 - 80,000 - 20,000 - 10,000 = 890,000 m³(天然密实方)去哪了?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重新审题,发现一个关键点:“填方段利用方为80,000立方米”。这可能意味着总填方量就是80,000 + 20,000 = 100,000立方米(压实方)。因为填方量由利用方构成,弃方是挖方减去利用方(天然密实方)的部分。

    1. 总填方量(压实方) = 100,000 m³。
    2. 总利用方所需的天然密实方体积 = 100,000 m³(压实方) × 1.15 = 115,000 m³(天然密实方)。
    3. 总挖方量(天然密实方) = 1,000,000 m³。
    4. 弃方量(天然密实方) = 总挖方 - 利用方(天然密实方) = 1,000,000 - 115,000 = 885,000 m³。这与题目给出的“弃方为10,000立方米”严重不符。这说明原题数据可能存在矛盾或表述不清晰,是典型的“陷阱题”

    在考试中,如果遇到此类数据明显不平衡的题目,考查的重点往往在于公式的应用而非具体数值计算。计价方的基本计算公式为:计价方 = 挖方(天然密实方) + 借方(压实方)。其中,借方(压实方) = 填方(压实方) - 利用方(压实方)。所以,核心是掌握换算关系。对于本题,若忽略数据矛盾,强调解题思路:先将所有利用方统一为压实方或天然密实方,再代入公式计算。此例题警示考生,务必牢固掌握土方换算系数和计价方的基本原理,并能识别题目中的潜在问题。



    二、 公路工程造价案例分析考点解析

    此部分是考试的重中之重,综合性强,难度大,通常以大型案例题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3(综合案例题): 某保定地区高速公路大桥工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招标工程量清单中,“C50混凝土连续箱梁”项目的工程量为10,000立方米,综合单价为1,200元/立方米。施工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变化,设计变更将桥跨布置进行调整,导致C50混凝土工程量增加了1,500立方米。合同约定:(1)工程量偏差超过15%时,超过部分的综合单价应予调整。(2)市场价格波动超过5%时,超出部分按价格指数调整法调整。施工期间,C50混凝土的信息价上涨了8%。请问该“C50混凝土连续箱梁”项目最终的结算价款应为多少?请列出计算过程。

    考点解析: 本题是典型的工程价款调整综合题,完美融合了工程量偏差价格波动两个核心考点。解题需遵循清晰的步骤。

    1. 判断工程量偏差是否触发调价条件:
      • 原工程量Q0 = 10,000 m³。
      • 最终工程量Q1 = 10,000 + 1,500 = 11,500 m³。
      • 工程量偏差幅度 = (Q1 - Q0) / Q0 = (11,500 - 10,000) / 10,000 = 15%。
      • 合同约定“超过15%”时调整。本题偏差等于15%,是否调整存在争议点。严格按字面意思“超过15%”,则15%本身不调整。但实践中有时包含本数。考试中若无特别说明,通常按“超过”即大于15%来执行。
        因此,此处判定为未触发工程量偏差导致的单价调整条件。所有工程量均按原综合单价计算。这是第一个关键判断。
    2. 判断材料价格波动是否触发调价条件:
      • 合同约定波动超过5%时调整。实际上涨8%,超过了5%,因此触发了价格调整条件
      • 调整范围:超出5%的部分,即8% - 5% = 3%的部分需要进行价格调整。
    3. 计算结算价款:
      • 由于工程量偏差未导致单价调整,故整个项目的工程量11,500 m³都适用价格波动调整。
      • 首先计算不调整价格的部分(即基准价格+5%以内的风险范围):这部分对应的价款为 11,500 m³ × 1,200元/m³ = 13,800,000元。但这13,800,000元是包含了全部价格波动的合同价,我们需要从中分离出需要调整的价差。
      • 计算调整价差:调整的核心是“价差”。需要知道原综合单价中的C50混凝土基期价格(P0)和施工期的现行价格(P1)。题目只给了信息价上涨幅度8%,未给具体价格。这是一种简化处理。通常,调整额ΔP = P0 × (当期指数 / 基期指数 - 1 - 5%)。由于只知涨幅,可设P0为基准,则ΔP = P0 × (8% - 5%) = P0 × 3%。
      • 关键点: 价格调整只针对材料费部分,而不是整个综合单价。原综合单价1,200元/m³中包含了人工、材料、机械、管理费、利润、风险等。需要知道C50混凝土的材料费在原单价中的占比(比如通过费率或题目给定)。假设题目中隐含或明确给出“C50混凝土材料费占综合单价的40%”,则:
        • 每立方米调整价差 ΔP = 1,200元/m³ × 40% × 3% = 1,200 × 0.4 × 0.03 = 14.4元/m³。
        • 总调整价款 = ΔP × 结算工程量 = 14.4元/m³ × 11,500 m³ = 165,600元。
        • 最终结算价款 = 按原综合单价计算的价款 + 价格调整额 = 13,800,000元 + 165,600元 = 13,965,600元。
      • 如果题目未给出材料费占比,则可能默认调整整个综合单价中因材料价格波动影响的部分,但这不符合实务,是题目的不严谨之处。在考试中,若未明确给出,可能需要做出合理假设或按惯例处理。此例题强调了考生必须仔细审题,明确调整的基数和范围。

    通过此题,考生需掌握:工程量偏差的界限判断、价格调整公式的应用、以及调整基数(是材料费还是综合单价)的确定。



    三、 水运工程造价案例分析考点解析

    虽然保定内陆城市水运项目相对较少,但作为全国统一考试,水运工程仍是重要组成部分,需掌握其特有工程的计量计价规则。

    例题4(专业实务题): 在港口航道疏浚工程中,如何进行“超深”、“超宽”工程量的计量与计价?其费用通常在合同中如何约定?

    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水运工程中疏浚工程特有的计量计价难点。疏浚工程在水下作业,设计断面与实际开挖断面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偏差,即“超深”、“超宽”。

    • 定义: 超深指实际开挖深度超过设计底标高以下的深度。超宽指实际开挖宽度超过设计断面边线以外的宽度。这些超挖部分对于保证航道安全、避免回淤是必要的,但其工程量的确认和计价方式容易产生争议。
    • 计量方法: 通常采用水下地形测量(如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竣工测量,通过与设计断面比对来确定超深、超宽的量。计量时,会设定一个“计算超深”和“计算超宽”值,即在设计值基础上允许的一个合理的、不计价的施工误差范围。超过这个“计算超深/超宽”的部分,才被视为计价的“超挖方”。
    • 计价约定: 合同中对超深、超宽工程量的计价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 综合单价包干: 在工程量清单中,疏浚工程的综合单价已综合考虑了在约定范围内的超深、超宽因素。此时,仅按设计断面工程量结算,超挖部分不另行计价。这对承包人风险较大。
      2. 单独列项计价: 在工程量清单中单独设立“超深、超宽挖泥”项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